让高位截瘫患者独立行走,我国神经接口技术再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18 11:08
并实现了自主行走。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这位晚期患者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独立行走...
并实现了自主行走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这位高位截瘫患者正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独立行走。他叫刘伯奇,今年35岁。 2024年12月,他遭遇严重车祸。他的颈脊髓严重受伤,导致全身瘫痪,双腿失去独立行动能力,甚至呼吸困难。 针对患者瘫痪的情况,吴敏飞团队提出测试一项创新技术,为患者创造独立运动的可能性。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敏飞: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脊髓接口技术直接应用于患者的颈脊髓。我们之前也做了一些基础研究,但总体来说这个操作是一个创新操作。 吴敏飞介绍,颈椎病患者脊髓损伤时,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连接完全中断。 “脊髓接口技术”具体指的是在受伤部位放置微电极装置,通过激活和控制肢体的运动神经元,让患者重新获得对瘫痪肢体自主活动的控制。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敏飞:我们激活脊髓接口技术,进行电生理控制,病人的手就会动。我们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满意。如果患者的远端肢体能够活动,就证明从大脑到脊柱到脊柱到手的整个回路没有被堵塞。 手术的成功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经过两周不断优化、精准的神经调节,患者的肌力明显恢复。三个月后,团队定制了“脊髓接口”刘伯奇+外骨骼机器人”协作康复方案。通过脊髓接口的精确控制和外骨骼的帮助,刘伯奇成功迈出了受伤后的第一步。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海娜:患者接受脊髓界面手术后,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治疗。通过电刺激、针灸、生物反馈、手法治疗等,使患者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他可以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独立站立和行走。 刘伯奇患者:这让我感觉我又可以站起来走路了。我对未来的路充满希望。 据了解,这是全球首个利用脊髓接口技术帮助高肢截瘫患者恢复独立活动的成功案例。 各种技术进步正在帮助截瘫患者nts“再次行走” 我国有超过370万脊髓损伤患者无法独立行走。近年来,脑脊接口、脊髓神经接口等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程度的截瘫患者“重新行走”带来了希望。 今年1月至3月,全球首批四场植入式脑脊接口临床概念验证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成功举行。通过在大脑和脊柱之间建立一座“神经桥”,因脊髓损伤导致下半身完全瘫痪的患者重新获得行走能力。手术依托复旦大学富民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首个“三合一”脑接口技术——三个电极芯片通过最小限度的植入患者大脑和腰部。是侵入性手术,围绕患者的大脑。在受伤部位构建一座“神经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患者可以快速控制自己的足部动作。 “脑脊髓接口相当于在断路上架起一座神经桥,将两端受损的神经重新连接起来,通过重建神经连接来恢复运动功能。”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脑脊髓接口实验室负责人贾福民说。 今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联合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浙江省脑机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学院,成功完成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手术后,下肢患者金大爷截瘫后,继续改善足部行走动作,实现自主行走。该技术主要用于胸段脊髓损伤的患者。 (央视记者 高晨源 孙建德 王殿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