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北兴解读五年计划:为何能让中国稳定、长远? 。...
袁北兴解读五年计划:为何能让中国稳定、长远? (下)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王春、通讯员朱景阳)“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用五年计划相互配合70多年,把一个贫穷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日,湖北省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科学宣传团宣传团特邀主讲人、数字智能科学专家袁北兴解码五年规划——“中国创造不止中国”背后的制度密码两个短视频。
袁北兴介绍,五年计划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许多国家都曾尝试实施计划以取得历史进步。然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连续70年以上不断推动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这背后,首先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基因规划”——“凡事提前做好,提前失败则破”。提前计划和采取预防措施的习惯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基因和性格,在整个起义过程中,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上,科学、务实、稳定、充分地保持着。
“自1952年发布‘1953年计划编制指示和五年建设计划纲要’以来,我们已编制并实施了14个五年计划。”袁北兴说,这些计划都是纸上谈兵,但党的思想通过制度手段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行动。
了解五年计划的优势 袁北喜ng认为有两个轴特别关键。一是“一盘全国棋”的横轴,可以集中全党、国家、各领域的力量;另一个是“最后绘制蓝图”的纵轴,可以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两条轴线为中国发展搭建了大框架,让我们有底气“集中力量办大事”。
袁北兴以2005年的“探月热潮”为例。当时很多国家都宣布了探月计划,但最终只有中国率先“言出必行”。 “嫦娥”飞月,“天文”见火,“北斗”引路,“天宫”见景。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实际上是从五年计划的角度出发的。从“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大项目,到“十一五”期间的165个重大项目“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的102个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相互促进,成为中国发展的“脊梁”。
袁北兴指出,五年规划从来不是“冷目标”,而是“热民生”。他说,建国初期,人均GDP只有119元,人均储蓄只有1.5元。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首先解决了人民的基本经济问题,然后实现了温饱,进而实现了全面小康,直到20世纪。我们将用21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中,经济指标和福利指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全球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还建成了第l个系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五年规划为何如此“踏实”?袁北星解释说,这是因为这是一个“植根于人民”的计划。在制定规划时,我们把顶层设计和征求群众意见结合起来,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培训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制定出符合群众意愿、群众所想、所期待的规划。与“十五五”规划一样,编制过程中收集了超过300万条有效建议,其中不少被吸收到最终规划中。从加强民生建设,到创建高质量工作,再到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每一项建议都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明展现了谁为了谁、谁依靠谁的深层次发展导向。
“重要的是,这是一次生动的实践计划领域的人民民主进程。这是五年规划的生命力的深刻体现,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制度优势,是发展思想指导国家发展规划编写、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宏伟征程的生动注脚。”袁北兴说。
数智社科专家是湖北省社科人工智能模式和湖北省社科联打造的应用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该项目建设数字化科研体系,是落实省社科联“3355”工作思路的重要一步,也是“人工智能+社科”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