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之光——奔腾武汉供电文化展览馆开馆,
栏目:企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1-06 11:49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致王晓京、王欣、张恒)电力的发展史,就是一座城市的崛起史。一座又一座塔...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王晓京王鑫张恒函)电力的发展史就是一座城市的崛起史。高大的电塔和穿越云海的银色电线组成了强大的电网,动能无限;照亮时空的电灯,同样工作的供电工人队伍,点亮了城市耀眼的星星。 11月4日,“大城市之光——百年武汉供电文化展览馆”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开幕。这个展厅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产业的精神。展厅面积逾1000平方米,展出800余件跨时期重要展品,系统梳理了武汉供电产业从诞生到取得巨大成功的百年历程,再现了武汉电力发展的历史叙事。,由弱到强。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深邃有力的人物雕塑,里面安置了武汉电力史上的闪亮人物——从清末著名外交大臣、湖北电力事业的支持者张之洞,到建国后武汉第一位电力工人彭扬钦。 整个展厅以时间为轴,勾勒出历史的四个主要篇章:“水与火,中华电力之源”、“敢为人先,伟大城之光”、“初心如火炬,铁军之路”、“务实努力为先,早出征途”。借助实物展示、场景还原、数字互动等多种展览语言,勾画出一幅从早期简单的电气设备到现代智能设备的演变图谱。网格。 当天上午,开幕式举行。仪式结束后,一批为武汉供电事业奉献一生的前供电职工作为第一批观众缓缓走进来。他们在每个展区前驻足良久,盯着那些带有时间印记的展品。时而认真聆听讲解,时而陷入深思、交流情感。时光仿佛倒流,他们又回到了辛勤工作和热情的一年。 原武汉供电局局长徐邦兴从1957年学习电力起,就将一生奉献给了这一光明的事业。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动情地说:“眼前泛黄的老照片和工作笔记,让我回到了参与电网建设的那些日日夜夜。”徐邦兴表示,武汉电网一开始有几条线路,现在已经能够支撑今夏超过1800万千瓦的历史高位电力负荷,凝聚着多代供电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个展厅实体化、体现了武汉电力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不仅载入史册,更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传承电力事业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 沉浸式参观过程中,昔日供电工人不禁被现场感动,甘愿充当“讲解员”,为随行的年轻员工讲述展览背后那些尘封却生动的故事,完成了一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 展厅二楼,一幅被《时代》标记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它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创办的武汉“3月8日女子活工班”,这群“铁娘子”被赞为“征服电商”。她们的英姿曾登上《中国建设》杂志英文版封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权力女性的非凡勇气。 十多岁、变电站区第38带电作业班第一班长何宗庆站在画前,目光锐利地凝视了许久。 “那一年,我23岁。”他记得他指着那张照片。 “当时,我们从各个班级中选拔了最优秀的女工,组建了武汉市第一个女变电站带电作业班,肩负起全市交流带电作业的工作。”他坦言,当时这份工作的风险系数非常高。 “当爬上梯子接近高压电线时,强大的电场使头发上的汗毛立刻竖起来。我必须屏住呼吸,集中精力,带着钢丝,进入平等势。”言语中充满了无畏和热忱。那个时代特有的责任。 “亲爱的郑州,让我们用我们对革命工作的热爱吧。”展示柜里,一封黄色的家书静静地讲述着电工邱家恩“维护了一辈子的东西”的感人传奇。 1968年,31岁的邱家恩响应组织号召,作为青年骨干参加了丹汉马口线变电站的建设。该站是配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重大工程。电站建成投产后,为了保证电站稳定运行,他毅然放弃了回城的机会,与新婚妻子长期分居。他独自一人在山间变电站三十年,用无数封信表达了对她的渴望,并为自己守护的光明奉献了一生。实体展区也承载着时间的积累,展示了从早期到近代的资料,以及1935年至今集集水电公司的电费收据、存款单据等历史物品。每一件作品都是时代变迁的无声见证。据悉,该区域未来将改造成多功能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历史空间不断为企业文化传承赋能。 国家电网武汉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百年武汉供电文化展览馆的建成开放,不仅为这座城市铭记电力发展史增添了一扇重要窗口,也为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开辟了新的精神阵地。必将激励后来者,继续推动电源行业在传承遗产的同时,继往开来、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