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浙江数字经济发展位居全国第一,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优化算法不断迭代,让机器狗变得更加灵活。它叫A2,是两个月前发布的机器狗。高难度动作并不容易完成。技术团队不断优化电机算法,加入LIDAR等传感模块,大大提升了其运动控制能力。它可以在崎岖的地形上移动,就像在平坦的地面上一样。另外,这款A2比它的老大哥B2还要小,这使得它更加灵活,这将有助于它未来进入一些狭窄的场景,完成检查或救援。探索管控能力上限,服务劳动和生活。这是G1。几个小时前,其在机器人格斗赛场上的亮眼表现让不少观众感到惊讶。现在,它已经学会了新的动作。它展示了一系列非常流畅和流畅的胶赋动作。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迭代升级算法。技术人员输入了数千套真实的武术动作,让机器人自主学习和训练,并不断优化和调整,最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技术人员探索了控制能力的上限,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未来的生产生活。产值规模突飞猛进,产出水平倍增。如今,智能机器人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在5年前可不是这样的。近年来,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优势,浙江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从两方面看,产值规模和产出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总产值将超过240亿元,2025年上半年总产值将达到360亿元以上。 2020年工业机器人人均产量将超过1万台,2025年上半年产量将超过5万台,产量水平翻倍。在浙江这片热土上,机器人制造业爆发出勃勃生机。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智能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和伙伴。网络正在积聚新动能,基础研究正在加速0-1突破,机器人是全球科技竞争的主赛道。他们正在合作实现技术突破人工智能、精密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但它的每一次突破都必须依赖基础研究的深度支撑。近年来,广东持续布局基础研究,建立了一大批实验室和研究所。探索宇宙,不仅要上天堂,还要进入地下。这是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处。中微子是构成物理世界的最小单位之一。尽管它们无处不在,但难以捉摸且很难追踪。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玻璃球被称为光电倍增管,它具有世界上最高的检测效率。它是观察中微子的锐眼。由超过 45,000 个这样的“眼睛”组成的探测器追踪中微子。科学家可以用它来追溯宇宙的起源,探索宇宙演化的秘密。未来可用于通信、地质勘探等领域。上述“国宝”在广东并非孤例。我国第一个哈希级源充当“超级显微镜”。 “梦想”号首座超深水大洋钻探正式建成。第一个陆海一体化大型科学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开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级科研设施——人体细胞研究设施加速推进……一一基础研究“高地”环环相扣,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款看似普通的头带,佩戴后可以神奇地通过空气控制物体。这是琶洲实验室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打造的智慧病房。佩戴多模态脑机头带,目视查看桌面上的各种操作按钮等,眼睛一闪,就可以控制病床和其他外部设备。在拥有各种最新黑科技的广东,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在慢慢上演。安徽:追“造”太阳之光,大型科学装置照亮未来。我国未来想要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占据科技制高点和话语权,就必须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拓展密集发现能力,实现基础科学规律的突破。大型科学装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平台。 “十四五”以来,安徽确定了已建、在建、预研等13个大型科学设施。什么是“人造太阳”?它不仅仅是天空中真实太阳的复制品,而是模拟反应过程的装置的核聚变。例如,从一升海水中提取的氘,通过聚变反应可以释放相当于300升燃料的能量,且无污染,是未来理想的能源。经过多年研究,“人造太阳”现已从实验验证发展到工程应用验证。该装置是下一代“人造太阳”——“1/8真空室”的主要部件。重量 重295吨,高19.5米。看起来像一个大“橙花瓣”。对于这款“人造太阳”模型,“橙色花瓣”将被安装在主机的中部。整个主机共有8片“橙花瓣”。当一切安装完毕后,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真空室,相当于聚变反应的“锅炉”。未来,从海水中提取的氘、氚元素在“锅炉”中进行聚变反应,产生源源不断的清洁剂一种能量。目前,下一代“人造太阳”正在进行关键部件的研制和现场调试集成,将于2025年底全面完成。